财经1双核带动皖江发展新蓝图

“双核”带动:皖江发展新蓝图

导读

12月5日,在疲弱的沪深股市万绿丛中,皖江板块逆市飘红,成为一道特别白癜风正规医院风景。这一天,安徽省政府编制的《安徽

12月5日,在疲弱的沪深股市万绿丛中,皖江板块逆市飘红,成为一道特别风景。这一天,安徽省政府编制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计划??征求意见稿》(下称计划)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计划提出加快合肥、芜?湖?马?鞍山?两大核心经济圈建设带动全省发展。  合、芜马双核带动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  为何要提双核,完全是由安徽城市特质决定的,空间结构支持城镇化战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总工程师高冰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  高是此次计划编制的参与人之一,她告知,地域上,原巢湖市撤消,合肥、马鞍山、芜湖这三个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到2030年,合肥区域人口将到达近800万,芜湖、马鞍山两市人口加起来也近700万,客观上具有了大城市的发展基础。  另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发展。多少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定位,合肥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水平不止落后于东部同级别城市,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亦排名靠后,芜湖这座由于奇瑞一跃成为安徽黑马的经济总量第二大市,再次上台阶也困难重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明显给了两个市一个巨大机遇。从获批后近一年情况来看,产业投资接踵而来,客商、生产商带来了大量流动人口,商机处处出现。  但群龙应当有首。依照国家区域政策计划意图,皖江城市带发展离不开省会城市合肥的带动作用,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使之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也利于皖江城市群发展。  正因如此,安徽将省会合肥未来定位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这1定位尤其是区划调剂后更加明显。巢湖作为全国真正意义上的地级市被一分为3,小巢湖市及庐江县并入合肥,合肥不但面积扩大了40,从6000多平方公里变成1万多平方公里,比南京与武汉略大,人口与GDP也将与这两个城市比肩,此次调剂奠定了合肥城市圈能与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比肩的基础。  安徽皖北、皖中、沿江、皖西和皖南5大片区,地域特点鲜明,各个片间联系相对疏松,片区与区域内的联系相对来讲比片区间的联系紧密,比如铜陵,我们曾做过一年的产业、客商、车流量、人口活动分析,发现这个城市与江浙的联系比省内城市还要紧密,所以我们提出将芜湖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着力推动芜湖城市实力壮大,将之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实现安徽双核城市带动目标。高冰松说。  至于芜马未来发展定位,计划中芜湖将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与此同时,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动芜马、芜宣一体化,实现芜湖、马鞍山与无为、和县和江北集中区的跨江联动发展。  破解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平衡发展困难  近两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区域发展指点,主要包括出台增进区域发展的指点意见和增进区域发展的计划两种类型,区域政策已逐步成宏观调控的新手段,通过实行积极区域政策,培养经济新增长极。  从已获批区域的发展潜力和政策力度来看,未来数年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1至两个百分点应无问题。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中,皖江地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经处处长李煜说,国家的整体区域规划战略有利于产业集群构成,可以增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构成,进而带动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国家一系列区域规划的推出,结构升级带动意义明显,但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只是释放出一个信号,以提振地方的信心,但更大挑战在于区域规划出台以后,能否真正聚集人材、技术和资金,打造新增长点。  我们现在难的是人材,今年春节后,很多技术工人从这家家电厂跳到那家,几近每家都缺工人,我们行内简称他们为合漂,主要是技工数量跟不上企业发展,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基地,我们希望人材方面能够跟上企业发展步伐。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牟文德接受采访时说,虽是劳务大省,但近两年来合肥结构性民工荒不时出现,让企业有点犯难。人材方面,他认为,安徽不能再重复长三角、珠三角老路。  不管是单核还是双核,皖江城市发展需要融会,在政策设计、项目储备和专项规划等方面,中央和地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后续的配套政策,不但要做到虚实结合,逐渐推动,而且还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提升竞争力。李煜说。  在李煜看来,合、芜马的发展是在寻觅一个可以鉴戒的标杆或模式,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安徽不仅是内部城镇发展问题,还有生态、产业、交通等,还有1000多万人民,所以需要在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这四个轮子中寻觅到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模式。  高冰松认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这个国家级金字招牌,既有地方积极推动的作用,也有中央从区域发展大局动身的全局性考量,很大程度上是中央与地方协力的结果,未来在实行层面能否获得既定效果,也在于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  皖南这些年主要是保护为主,比如黄山、池州,它光靠一己之力是没有可能直接在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和生态保护上获得平衡,由于这在特定区域内是个没法调和的矛盾。因此,高冰松表示,安徽城镇发展还有赖安徽及国家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四个轮子平衡发展。  目前,安徽城镇发展规划依然停留在纸面上,能否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人们期待的作用,还遭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另外,皖江城市间经济水平有高有低,如何通过这一轮布局调剂,实现均衡发展也值得关注和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nwah.com/zlfa/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