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手术后periodontalparameters的变化:临床和CBCT数据的相关性
医院林玉红卢志山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年前将显微的理念引进到根尖外科,显微根尖外科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所谓的根尖外科现代技术包括手术过程中视野放大(手术显微镜或内窥镜)以及使用微型工作尖进行根尖倒预备。与这些技术相应发展的,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也在发展。
最近的系统性评价结果表明,现代根尖手术与传统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使用现代技术并选择MTA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的根尖手术,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获得了极好的效果。然而,大部分结果研究的评价结果基于放射照相观察到的根尖周情况﹑愈合情况﹑保存情况以及治疗患牙的功能恢复。相反的,软组织(牙龈及牙槽黏膜)以及牙周组织边缘并没有在根尖手术后的愈合评价中引起重视。然而,健康且稳定的牙周组织是根尖手术后牙齿长期观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根尖手术后periodontalparameters进行研究分析。
二.本研究的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临床检查和CBCT检查资料来评价根尖手术1年后牙周组织边缘的变化。此外,评估患者牙周组织变化和治疗之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1.实验设计:
本实验室通过严格的术前、1年后临床以及放射拍片对根尖手术不同方面进行前瞻性群组研究。本实验由伦理委员会通过。本实验与赫尔辛基宣言相一致。所有的患者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退出。所有的程序都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实验人群:
入选的患者要同意在术前及1年术后拍摄CBCT。治疗的患牙在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临床以及放射照相(根尖片以及CBCT影像)的评价。
病例排除标准: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尖和龈缘相通)﹑隧道形成(贯通损害)﹑活动期牙周疾病。
3.手术
(1)口腔抗菌治疗在术前2小时实行(2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mg克林霉素)。
(2)所有的手术都在口腔局部浸润麻醉以及手术显微镜下执行。
(3)翻瓣:翻开粘骨膜瓣,骨切开后可达到根尖以及根尖缺损。
(4)根尖切除:切除根尖3mm,去除病变组织。
(5)根尖倒预备和倒充填:止血后,用微工作尖根尖倒预备窝洞,用MTA倒充填。
(6)缝合和拆线:清理牙槽骨窝,单一间断缝合,放置纱布挤压伤口30分钟。术后4-7天拆线。
4.临床评价:
临床检查包括症状(疼痛﹑扪诊压痛﹑叩诊)和体征(肿胀﹑脓肿﹑窦道)。
测量periodontalparameters(如牙周探诊深度﹑龈缘水平):使用牙周探针在4个不同位点测量,分别是近颊﹑颊侧中部﹑远颊以及口内侧(腭侧中部/舌侧中部);探诊的力量约为0.2-0.3N。
釉牙骨质界(CEJ)及恢复龈缘作为计算龈缘位置的标志。计算临床附着水平(临床附着水平=探诊深度+牙龈缘)。附着龈(theattachedgingiva(WAG))宽度按以下公式计算:附着龈宽度=角化组织宽度-探诊牙周袋深度(WAG=WKT-PPD)(图1A-B)。
5.放射照像评价:
四.结果
本研究中,共62位患者参与实验。在1年后,54例病例进行分析。
8例患者退出的原因如下:1位患者怀孕了(不接受CBCT)﹑1位患者去世了﹑2位患者拒绝复查﹑3位患者在1年后拒绝拍摄CBCT。
最后分析了54例病例(25位男性和29位女性),平均年龄是54.4±10.2岁(年龄范围是24-73岁)。评价了34颗上颌牙(9颗中切牙和8颗侧切牙﹑1颗尖牙﹑3颗第一前磨牙和8颗第二前磨牙﹑5颗第一磨牙)以及20颗下颌牙齿(2颗尖牙﹑2颗第二前磨牙和16颗第一磨牙)。
1.临床PeriodontalParameters结果:
牙周探诊深度(-0.08-0.18mm)﹑牙龈缘(-0.09-0.33mm)﹑临床附着水平(0.06-0.29)﹑探诊出血(-0.09-0.07)﹑角化组织宽度(0.06mm)﹑附着龈宽度(0.11mm)在1年观察期内变化值最小。只有舌/腭侧中部CAL和GM,术前和根尖手术1年后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
2.影像学检查测量结果:
只有颊侧中部DCC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平均0.15mm颊侧骨高度缺失。
3.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
唯一的显著性差异体现在颊侧中部临床附着水平和釉牙本质界/牙龈缘下3mm处牙槽骨的厚度之间(P<0.05)。
五.结论
总之,在根尖手术后1年的观察期间,牙周组织边缘以及其下的骨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很小的变化:从临床指标看,只有舌/腭侧中部CAL和GM,术前和根尖手术1年后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影像学指标看,只有颊侧中部DCC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平均0.15mm颊侧骨高度缺失。
根据JEndod;43:–翻译整理,仅供内部学习使用,翻译理解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尤其是对原文的理解错误之处)肯请指正。
林玉红女,主治医师,口腔医学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曾于医院进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