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mm和9mm种植体在萎缩牙槽嵴的应用
Useof8-mmand9-mmImplantsinAtrophicAlveolarRidges:10-YearResultsChristianMertens,AmelieMeyer-B?umer,HannesKappel,JürgenHoffmann,HelmutG.Steveling原载 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27:-.(英文)孙玉洁 译
李 钧 审译者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4号 摘要目的:应用短种植体可以避免在种植体植入前进行骨增量术,减少有重度牙槽嵴萎缩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缩短疗程。然而,不可避免的不理想的冠根比往往会导致高种植体失败率和较多的边缘骨吸收。本研究的目的即评价在严重萎缩牙槽嵴上单独使用短种植体进行修复后的种植体长期存留率和成功率。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中,术者根据不同骨质的情况,按照种植体厂家操作说明,在萎缩牙槽嵴上植入了8mm和9mm的种植体,并愈合3个月后进行负荷。修复体仅用短种植体支持(不与常规种植体联合修复)。在经过平均10.1年(±1.9年)的观察期后,对患者进行了临床复查和放射线检查。结果:本研究中,14位患者植入了52颗8mm和9mm种植体。10.1年后,无一种植体或上部结构脱落。平均边缘骨吸收0.3mm(±0.4mm)。根据Albrektsson标准,所有种植体都是成功的;根据更严格的Karoussis等的标准,4颗种植体失败。结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边缘骨吸收和种植体失败率方面,短种植体的效果与常规种植体相似。在本研究中,高冠根比率未影响种植体成功率。译者注:相比较short(短种植体)而言,本文中的longerimplants翻译为“常规种植体”,而不是“长种植体”。关键词骨吸收;牙种植体;种植体成功;种植体存留引言骨内种植体已经成为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患者高度可预期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牙周炎病史和长期缺牙的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发生严重的牙槽嵴吸收。尤其是在后牙区,因骨吸收而造成的牙槽嵴高度不足限制了种植治疗的应用。使得牙槽嵴更接近邻近的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上颌窦底)。在这种情况下,经常需要进行复杂的外科程序,像垂直向骨移植,以植入常规种植体。其他方案,例如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可能会导致高并发症率。相反,短种植体的应用可以减少骨增量术,从而避免并发症,缩短疗程。Esposito等在一篇综述中比较了进行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技术和植入短种植体。垂直向骨增量组的种植体失败率较高,在统计学上有高并发症率。因此,作者认为应用短种植体要优于进行垂直向骨移植。另有学者认为短种植体不良的冠根比率是导致较高种植体失败率和较多边缘骨吸收的原因。Winkler等报道了7mm种植体3年以上74.4%的存留率。Herrmann等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其存留率为78.2%。另有一些研究报道了较高的失败率。然而也有研究报道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存留率相似。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报道种植体的长度不影响其存留率。此外,另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表面处理不同,光滑表面种植体的失败率显著高于粗糙表面种植体。恰当的外科程序有助于种植体成活。本篇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短种植体独立支持修复后,种植体的长期存留率和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的变化。此外,采用评估种植体预后的指标,如种植体周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放射线边缘骨水平,进行了超过10年以上的观察。讨论本研究得出的数据与近期关于短种植体研究的结论一致,而较早之前的研究常报道短种植体比常规种植体有更高的种植体失败率和更多的边缘骨吸收。在本研究长时间随访测量后,不同临床状况下的短种植体,与那些使用相同种植系统和相同观察期内的常规种植体相比,表现出较高的%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少于0.3mm的低边缘骨吸收。同时,在最近一篇综述中,作者比较了牙列缺失和局部牙列缺损患者应用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存留率,未发现显著差异。尽管有很多关于短种植体长期观察的文献,但是据作者所知,没有观察期超过10年以上的、单纯应用短种植体进行修复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评估了这些短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短种植体的应用已从生物力学角度进行了完善的论述。多重有限元分析已证实了骨内最大应力发生在种植体的牙槽嵴顶部位,有很少的应力会传递至根尖部位。增加种植体的长度仅会在很小程度上降低种植体颈部周围应力。Perrisnard等甚至认为,单纯从改变种植体长度来看,骨的应力实际上是不变的。然而,增加种植体长度和进行双皮质固位会显著增加种植体应力。Ivanoff等也观察到应用双皮质固位的种植体失败率是单皮质固位的4倍。根据近期的文献,短种植体的成功有赖于多种因素。比如,种植体表面结构是很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种植体均是改良粗糙表面,其可以实现高种植体—骨结合。另外,增加种植体的直径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本研究中的种植体都是短种植体,其直径大小不同。而且,大直径的短种植体,其种植体表面积增大,能提供更高的骨—种植体接触区域。就像常规种植体的直径较小一样。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局部的骨质。要根据不同骨质对种植位点进行不同的骨预备。因此,在比较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存留率和成功时,宁可将植入在严重骨吸收颌骨中的短种植体,与植入在骨移植位点的常规种植体相比,也不能与植入在充足骨量颌骨中的常规种植体相比较。因为这是复杂的骨移植程序,像牙槽嵴垂直骨增量(如牵张成骨术、onlay骨移植、上颌窦提升术)或下牙槽神经移位术。这些手术往往会发生较高的并发症,导致不理想的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与常规种植体需要进行骨增量相比,短种植体的优点还有它们不需要骨增量,可以完全位于成熟骨内。有时要看剩余骨量是否还够用,否则种植体植入再移植骨中,有可能会全部位于较松软的髂骨嵴中。这样的骨移植物也会产生较高的种植体失败率和并发症率。结论本研究随访并测量了不同临床条件下植入的短种植体(即<10mm),平均随访期超过10年。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为%。单独使用这些短种植体进行修复的成功率也为%。因此,应用短种植体是一项可采取的、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在骨量不足或萎缩的牙槽骨,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然而,必须知道,短种植体并不能替代所有的骨移植程序。尽管其可以作为多种临床条件和一定程度骨萎缩患者的可选方案。好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哦!如何看到完整的电子版呢《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电子版将于年9月以APP正式推出,供广大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阅读交流,敬请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