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
齿痛,颈肿。是主津
(1)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2)喉痹
(3)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4)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1)津--此后原有“液”字,
《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
“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痛而不好运用。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经别偏历
《灵枢·经脉》:
白话文注解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分支
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灵枢·经筋》
手阳明经筋:
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六腑传化“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手阳阳大肠经大肠的生理功能
(一)解剖形态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下端紧接肛门。中医把大肠分为回肠与广肠两部分:其上段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为“广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乙状结肠和直肠。
手阳阳大肠经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1.主传化糟粕含义: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如果传导失常:
太过泄泻
不足便秘
2.大肠主津理解: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部分水液加以吸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即所谓大肠的燥化作用。“大肠主津”:大肠能吸收水分,参与体内水液代谢的调节。若大肠吸收水液过少,水与糟粕俱下,就会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手阳明大肠经
腧穴主治概述
1、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火热之邪循经上犯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面部肿痛、鼻塞流涕、头痛。
2、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肿痛、挛急、麻木:如颈项部、肩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脘部
沈阳邓氏推拿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