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2型糖尿病多年的老李,血糖控制较差。最近老是牙痛,牙齿也有点松动,让他吃不下、睡不着。于是,他到附近的诊所拔除了患牙。谁知几天后,拔牙部位开始出血,还伴有牙龈肿痛、发高烧的症状。到药店咨询用药,店员告诉他拔牙部位有感染。老李很不解,一次简单的拔牙,后果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1口有“糖牙”,岂能一拔了之
在人的口腔中,每毫升唾液约有5亿个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和机体相安无事。而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含糖量增高,口腔酸性增加,同时唾液量减少,加之免疫力低下,有利于口腔内细菌“惹是生非”,在牙齿及周围组织引发感染。常见的有牙周病,表现为牙龈充血、口腔有异味、牙齿疼痛或压痛,严重者牙周脓肿,甚至发生牙齿松动或移位,龋齿也较常见。
对于牙周病、龋齿等,应该早发现早治疗。牙周脓肿时可引流脓液,牙齿有自发性的疼痛或已坏死时,可做根管治疗,去除感染的牙髓等。松动的牙齿还能用夹板固定,将移位的牙齿矫治复位。因此,不可简单地将牙齿一拔了之。
2“糖口”拔牙,只欠“东风”
能拔吗?
糖尿病患者拔牙后,高血糖会使抗感染能力下降,发生感染的几率高于正常人,严重的感染会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且此时创口愈合能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术后手术部位炎症反应(如水肿、疼痛)也将明显加重。故血糖未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宜拔牙。
怎么拔?
拔牙前,一定要先控制血糖,空腹时,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0mmol/L以下为宜,若使用口服降糖药者血糖未达到此标准,需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拔牙最好在早餐后1~2时进行,此时胰岛素作用最佳,血糖较平稳。另外,血压也要控制在/90mmHg以下。
拔牙前后应使用抗菌药物,通常术前和术后各用药3天。拔牙当天不能空腹,应保证早餐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免局麻时出现低血糖。
3“糖牙”保卫战,三部曲走起
糖尿病患者一般比较重视防治心脑血管、眼底、肾脏的并发症,容易忽略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殊不知,口腔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它让血糖难以控制,还可能对心血管、消化等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打好“糖牙”保卫战,三部曲走起来。
第1步:控制血糖,勤刷牙,每日早、中、晚各刷1次牙,每次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水温在35~36℃为宜。刷牙时可用牙刷或手指按摩牙龈,再空口咬合叩齿数十次,这样能增进血液循环,防治疾病发生。除此之外,每半年到1医院洗1次牙,以清除牙石、牙垢,不给细菌“惹事”的机会。
第2步:戒烟酒,尽量少吃甜、粘、酸的食物。茶叶含氟,适当饮用也有抗龋效果。茶叶中的氟能增加牙面釉质的硬度及抗酸蚀的能力,还能减少口腔内的多种致龋细菌,从而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除了氟元素外,茶叶中还含有多种抗龋成分,如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3步:如果已经发生牙周炎,则需使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全身性用药除了可以杀死牙周内的细菌外,还可通过血液到达牙周硬软组织内和牙周袋以外区域,进一步抑制细菌的入侵和再定植。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5~7天。
相关链接
Q:“糖口”牙周炎的抗菌药物应该怎么选?
A:青霉素类的可选药物主要为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大环内酯类的代表药为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但要注意阿奇霉素可以透过胎盘屏障、渗入乳汁中,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硝基咪唑类药物主要包括甲硝唑及其第二、三代产品替硝唑、奥硝唑。大量的研究证实甲硝唑可以有效清除螺旋体和其他革兰阴性厌氧菌,更适用于成人牙周炎的治疗。另外,甲硝唑的口颊片剂型,可通过局部给药及吸收后,再全身给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及某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也有抗炎、镇痛的效果,均可选用,但不宜久服。
鏄嗘槑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钁楀悕鐨勭櫧鐧滈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