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评估
根尖显微外科手术前,口腔医师应首先评估患者全身和患牙情况,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根尖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可以,则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2.局部麻醉与术中止血
根尖显微外科手术时,可以采用局部浸润、区域阻滞(骨膜上注射)、神经阻滞、牙周膜注射等麻醉方法。局部麻醉药物则一般使用2%的利多卡因、2%的阿替卡因,术区局部浸润麻醉可含1:的肾上腺素。
注射含血管收缩剂的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术中止血和术中、术后止痛的目的。麻醉效果不理想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焦虑。止血不足,会导致术区能见度降低,从而延长操作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2%的利多卡因因其麻醉成功率高、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而成为根尖手术的首选麻醉药。
保证术区视野清楚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前提。术中术区出血,可以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也可以用硫酸铁涂抹止血。
3.牙龈切开与翻瓣
切龈翻瓣是为了暴露术区,为手术建立良好的视野入路和操作路径,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根据切口的方向,牙龈切口可分为水平切口、垂直切口。水平切口根据其位置又可分为龈沟内切口和膜龈切口。垂直切口应位于相邻两牙根的中间,不能位于骨突、骨嵴上。
目前,临床常采用的龈瓣形状多为矩形瓣和三角瓣,前者适用于前牙区,后者多用于后牙区。临床上常用15C刀片做切口。
翻瓣:切口完成后,将骨膜剥离器置于牙龈切开线下方,完整地掀开黏骨膜,以45°角沿着牙槽骨面缓慢而轻柔地将黏骨膜瓣向根尖方向剥离,充分暴露术区。
4.术区去骨开窗
黏骨膜瓣翻开后,如果根尖区骨质已破坏,根尖定位则较容易,此时可用挖匙直接刮出根尖周肉芽组织;如根尖区骨质完整,应根据术前X线片和CBCT检查,初步判断患牙根尖区位置,然后用45°反角手机骨钻分层去除骨板牙槽骨进行开窗,直至暴露牙根尖面。当患牙根尖及其根尖周组织充分暴露后,医师可在显微镜下用挖匙尽量去除根尖区域的所有病变组织、异物、牙根残片等。
5.根尖切除
根尖切除是决定根尖显微外科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一般采用45°反角手机骨钻切除根尖3mm的长度,根切面尽量与牙长轴垂直,最大倾斜角度应小于10°。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根尖段复杂的根管解剖,包括根尖分歧、侧枝根管、根管治疗难于到达的细小弯曲根管,彻底清除根尖段的感染源,同时缩小牙槽骨的开窗去骨体积,减少根尖切断面牙本质小管的暴露数量,保留尽可能多的颊侧健康牙根组织。
切根完成后,应用亚甲蓝染色根切面,在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仔细观察根切面的解剖结构,是否存在根充物不严密、根管遗漏、根管解剖变异、根管峡部、牙根折裂等情况。
6.倒充窝洞的预备
根据牙位,选择专用的超声工作尖,平行于牙根长轴,顺着根管外形,在根管末端3mm处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固位形的箱状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患牙有根管凹陷、根管峡部或变异的解剖结构,则窝洞预备时应将其包括在内,这样才能完全阻断根管与根尖周组织的交通。倒充窝洞预备完成后,应在显微镜下借助显微口镜观察倒充窝洞预备的形状、是否存在根管解剖结构的遗漏等。
7.倒充窝洞的充填
由于倒充窝洞的材料位于根尖部位的人体组织内,且直接与根尖周围组织接触,因此理想的倒充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①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②严密的根尖封闭性;③一定的抗菌性;④稳定的化学性;⑤良好的临床操作性;⑥良好的X线阻射性。临床上曾使用银汞合金作为充填材料,因其在组织液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引起牙龈着色、充填体边缘微漏导致手术治疗失败,现已不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根尖倒充填材料是MTA,其主要成分为硅酸三钙、铝酸三钙、氧化钙、氧化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纳米生物陶瓷iRootBP也逐渐在临床中得以使用,并取得了与其他倒充材料相近的临床效果。
经显微镜检查合格的倒充窝洞,首先应进行干燥;其次,用所选用的倒充材料层层加压充填,直至填平整个窝洞;最后,清除多余的倒充材料,显微镜下再次检查根切面的充填材料是否将整个窝洞缘充填严密。
8.牙龈瓣的复位与缝合
用生理盐水冲洗骨腔及周围组织;经检查确认骨腔内已经被清理干净后,使用挖匙轻轻搔刮骨面使其渗血,让新鲜血液充满骨腔;将牙龈黏骨膜瓣复位,并用生理盐水湿棉卷轻轻挤压使其紧密贴合于骨面。
龈瓣缝合的目的在于,在牙龈切口愈合前,稳定瓣膜防止移位,预防口腔内定植的微生物通过切口进入龈下组织导致感染。对于根尖周手术龈瓣的缝合一般可选用5-0或6-0的细针单股细线,不宜选择太粗的多股缝线。最好选择针尖圆锐而缝针的主体部分为顶点在缝针弯曲的外侧、底边在缝针弯曲的内侧的倒三角形缝针。对于纵向松弛切口和前牙,可选用弯曲幅度较大的半圆形缝针;对于后牙,因牙冠颊舌径较前牙大,则须选择针体较长、弯曲度较小的缝针。龈瓣的缝合方式包括间断缝合、连续垫式缝合、连续褥式缝合和连续悬吊缝合,其中龈瓣间断缝合是目前临床上的首选。缝合的方法是从龈瓣进针,进针点距离切口2~3mm,采用外科结进行打结间断缝合。
9.术后护理
龈瓣缝合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用手再次从牙根向冠方轻压龈瓣,消除瓣膜下血肿,然后用浸湿的纱布轻压龈瓣20分钟,以利于止血和瓣膜的愈合。术后48小时内用冰袋每2小时冷敷术区20分钟,可根据情况给予止痛药(例如布洛芬)。术后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刷牙时可对术区外的牙齿和术区牙咬合面进行清洁,切口处可用0.2%的洗必泰棉签轻轻擦洗。可使用0.2%的洗必泰漱口,3次/日,有效抑制口腔细菌生长,促进牙龈切口愈合。饮食上注意忌过热过于刺激的辛辣食物,生活上注意休息。术后3~5天复诊拆线。
专家简介:
黄定明,口腔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多次赴国内外交流研究和学习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显微根尖外科手术以及牙髓根尖周疾病诊治的现代理论。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牙体牙髓病科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组组员。
临床专长:牙体牙髓疾病现代诊治技术、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处理。主要从事口腔微生物致病机制及宿主细胞对口腔致病菌识别及防御机制研究、牙髓根尖周病病因及其现代诊治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委基金等项目7项。现为国内外多家口腔知名杂志编委。已发表论文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7篇,参编专著10部。
《今日口腔》作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门为全国口腔医师创立的子报,赠阅活动仍在继续,直接回复您的邮寄地址及联系方式(姓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我们将赠阅您第一季度的报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