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3部分。脊神经借前、后根与脊髓相连,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脑神经与脑相连,主要分布于头、颈部。内脏神经伴随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脊神经
脊神经是指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C)8对,胸神经(T)12对,腰神经(L)5对,骶神经(S)5对和尾神经(Co)1对。每对脊神经都由前根和后根汇合而成,后根上有一膨大部,称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各脊神经根经椎间孔出椎管的部位是:第1颈神经从寰椎与枕骨之间穿出,第2~7颈神经从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第8颈神经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穿出。全部胸神经和腰神经从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从同序数骶前、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从骶管裂孔穿出。
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其胞体位于脊髓前角和中间带外侧部内;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由前、后根合成的脊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内由4种纤维成分组成:①躯体感觉纤维: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和关节,将皮肤浅感觉和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冲动传入中枢。②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③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④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后支细小,为混合性神经。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或骶后孔向后走行,它们又都分成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臀部的皮肤。其中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穿斜方肌腱达皮下,分布于枕项部皮肤。第1~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分布于臀上部皮肤,称为臀上皮神经。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臀中区皮肤,称为臀中皮神经。前支anteriorbranch粗大,为混合性神经,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胸神经前支保持原有的节段性走行和分布,其余各部脊神经前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在发出分支,分布于一定区域。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一)颈丛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颈丛的分支有皮支和肌支。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呈扇形走向后方。颈丛的分支有:
1.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和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2.耳大神经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分布于耳廓、乳突和腮腺区的皮肤。
3.颈横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后,横行越过其表面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外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5.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从颈丛发出后,沿前斜角肌的表面下降,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越过肺根前方,在心包和纵膈胸膜之间下行达膈。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其感觉纤维分布于纵膈胸膜和膈胸膜、心包以及膈下面中央部的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于肝、胆囊、胆总管等。一侧膈神经损伤,引起膈的同侧半瘫痪,膈该侧半位置升高,腹式呼吸减弱。双侧膈神经损伤时,整个膈瘫痪,位置上移,患者腹式呼吸消失。膈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出现呃逆。
(二)臂丛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走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然后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在锁骨中点后方,组成臂丛的5个脊神经前支先合成上、中、下3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又分为前、后2股。由上、中干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延续为内侧束,3个干的后股合成后束。3个束分别从内侧、外侧、后方三面包绕腋动脉。臂丛在锁骨上窝处位置表浅,在上肢手术时,锁骨中点是作为臂丛阻滞麻醉的定位标志。臂丛的主要分支有:
1.肌皮神经发自臂丛外侧束,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其肌支支配臂部前肌群。肌皮神经的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沿前臂外侧面下行,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面的皮肤。
2.正中神经以2根分别起自臂丛内、外侧束。在臂部,正中神经与肱动脉伴行,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向下穿旋前圆肌,行于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下行,经腕管到达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前群各肌。在手掌,正中神经通常先发出一粗短的肌支,称返支,进入鱼际,支配鱼际肌(拇收肌除外)。然后正中神经分成2~3支指掌侧总神经,它们下行至掌骨头附近,各分成2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第1~4指的相对缘下行至指尖。从这些神经发出的皮支分布于掌心和鱼际的皮肤(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3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末节背面的皮肤,肌支支配第1、2蚓状肌。
正中神经干损伤后,由于前臂的主要旋前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均瘫痪,前臂在旋后肌的作用下处于旋后位。由于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等瘫痪,前臂屈肌的屈腕能力减弱(因尺侧腕屈肌功能正常,故仍可屈腕)。由于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瘫痪,因此示指和中指的近侧、远侧指骨间关节均不能屈而处于伸的位置。环指和小指由于指深屈肌尺侧半未瘫痪,它们的指骨间关节都还可以屈,但屈的力量因指浅屈肌瘫痪而减弱。由于鱼际肌中的拇短屈肌和前臂的拇长屈肌都瘫痪,拇指的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腕掌关节都不能屈而处于伸的位置。鱼际肌中的拇短展肌拇对掌肌瘫痪,拇指展的能力减弱,丧失对掌能力。手掌桡侧半和桡侧3个半指掌面的皮肤感觉迟钝,尤以第1~3指末节最为明显。鱼际肌萎缩后,手掌显得平坦,被称为“猿手”。
3.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在肱动脉内侧下行,后至臂后面下行至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此处位置表浅又贴近骨面,易触及也易受损伤。再向下穿尺侧腕屈肌起点,行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尺动脉内侧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发手背支,本干经豌豆骨桡侧、屈肌支持带浅面下行,经掌腱膜深面入手掌。
尺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壁上部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在前臂下份,尺神经发出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小指和环指近节背面、中指近节背面尺侧半等处的皮肤。在腕部发出的浅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深支支配小鱼际肌,全部骨间肌,第3、4蚓状肌,拇收肌。
尺神经干损伤时,由于指深屈肌尺侧半瘫痪,环指和小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不能屈,该二指的近侧指骨肩关节在指浅屈肌作用下仍可做屈的动作。又由于全部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瘫痪,环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屈的力量大幅度减弱而呈过伸状态,该二指的近侧和远侧指骨间关节不能伸,于是该二指的近侧指骨间关节呈屈的状态,远侧指骨间关节处于中间位(半屈位),不能做屈伸运动。拇收肌瘫痪,拇指不能收而处于展的位置。由于骨间肌及小鱼际肌瘫痪,第2~5指不能做展和收的运动。骨间肌和小鱼际肌萎缩,呈现“爪形手”。
4.桡神经发自臂丛后束,在腋窝内,它位于腋动脉后方。该神经伴肱深动脉下行,沿桡神经沟走向下外侧。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深方,分成浅支与深支。桡神经在臂部发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
(1)浅支:是皮支,沿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1/3和下1/3交界处转向背侧,发出分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拇指、示指、中指桡侧半的近节背面的皮肤。
(2)深支:主要是肌支,穿过旋后肌至前臂背面,在前臂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下行至腕部,分支支配前臂后肌群各肌。此外,深支还发出关节支分布于腕部各关节。
肱骨中份骨折易伤及桡神经,其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前臂的伸肌瘫痪,抬起前臂时出现“垂腕”。皮肤感觉障碍最明显的区域是手背第1、2掌骨之间的“虎口区”。
5.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或不恰当地使用腋杖时,均可引起腋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关节不能外展,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上部的感觉丧失。由于三角肌萎缩而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形,称“方肩”。
6.胸背神经发自臂丛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行,支配背阔肌。
7.前臂内侧皮神经发自内侧束,经腋动、静脉之间下行达臂部中下份,与贵要静脉一同穿深筋膜,在浅筋膜内分支分布于前臂尺侧面的皮肤。
(三)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胸神经前支各自位于相应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与肋间血管一起沿肋沟走行。上6对肋间神经分支分布于肋间肌、胸壁皮肤和壁胸膜。第7~11肋间神经分布于腹前外侧肌群及壁胸膜处,并斜向前下和肋下神经一起形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腹前外侧肌群和腹壁皮肤及壁腹膜。
(四)腰丛
腰丛是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除发出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支外,还发出许多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大腿前部和内侧。腰丛的主要分支有:
1.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初自腰大肌外缘穿出,继而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韧带重点稍外侧经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进入股三角区,随即分为数支。①肌支: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②皮支:有数条较短的皮支分布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的皮肤。最长的皮支为隐神经,伴随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行至足内侧缘,沿途分布于膝关节下部、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股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膝,行走困难,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2.闭孔神经从腰丛发出后,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贴小骨盆内侧壁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进入大腿区,分布于内收肌群和大腿内侧面皮肤。
3.髂腹下神经起于腰丛,自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后,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至髂前上棘内侧2~3cm处穿过腹内斜肌,行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至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的皮肤,肌支支配腹肌前外侧群。
4.髂腹股沟神经自髂腹下神经下方出腰大肌外缘,比较细小,斜行跨过腰方肌和髂肌下部;在髂嵴前端附近穿过腹横肌,在该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前行;继而穿过腹股沟管,伴精索(子宫圆韧带)下行,自腹股沟管浅环穿出。皮支分布于腹股沟区、阴囊或大阴唇皮肤,其肌支支配腹肌前外侧群。
5.股外侧皮神经发自腰丛,于髂前上棘内侧穿腹股沟韧带的外侧份的深面,分布于股外侧部及臀外侧下部的一小部分皮肤。
(五)骶丛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骶丛位于盆腔内,髂骨和梨状肌的前面。骶丛发出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及皮肤。骶丛的主要分支有:
1.臀上神经与臀上动、静脉伴行,由梨状肌上孔出盆腔,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
2.臀下神经与臀下动、静脉伴行,由梨状肌下孔穿出,支配臀大肌。
3.阴部神经起自骶丛,自梨状肌下孔穿出,伴阴部内血管经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肠窝,主要分支有:①肛(直肠下)神经: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部的皮肤。②会阴神经:沿阴部内血管下方前行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③阴茎(阴蒂)背神经:行于阴茎(阴蒂)背侧,分布于阴茎(阴蒂)的海绵体及皮肤。
4.股后皮神经为骶丛分支,出梨状肌下孔后,分支分布于股后部和腘窝皮肤。
5.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至股后,在腘窝上角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部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肌群。
坐骨神经干的表面投影:自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的中点到股骨内、外侧髁之间中点连线的上2/3段。
(1)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的直接延续,沿腘窝的正中线下行,经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进入小腿后部,与其深面的腘血管及胫后动脉伴行,向下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分布范围包括小腿后肌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胫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小腿后肌群无力,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内翻力弱,足底皮肤感觉障碍明显。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过度牵拉,使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
(2)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下行,至腓骨颈外侧,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初在腓骨长肌深面下降,继而在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浅出成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分出后伴随胫前血管下行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经踝关节前方达足背,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腓总神经由于行程中贴近腓骨颈的骨面,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后致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和足背肌瘫痪。其中前群肌瘫痪,足不能背屈,趾屈曲并伴有内翻;腓骨长、短肌瘫痪,外翻力锐减,足呈“马蹄内翻足”,患者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感觉障碍明显。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以躯干部最为典型,自背侧中线至腹侧中线较有规律地形成连续横行的环形带。例如第2胸段支配胸骨角平面皮肤,第4胸段支配乳头平面皮肤,第6胸段支配剑突平面皮肤,第8胸段支配肋弓平面皮肤,第10胸段支配脐平面皮肤,第12胸段支配耻骨联合和脐连线中点的平面皮肤。了解皮肤的节段性支配,有助于对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脑神经
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脑神经的成分比脊神经复杂,含有7种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视器和前庭蜗器等特殊感觉器官。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味器和嗅器。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外肌、舌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腮弓衍化而来的横纹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等。
根据脑神经所含纤维成分和功能分类,可将12对脑神经分为以下3类:①传入(感觉)神经:包括Ⅰ嗅、Ⅱ视、Ⅷ前庭蜗(位听)神经3对;②传出(运动)神经:包括Ⅲ动眼、Ⅳ滑车、Ⅵ展、Ⅺ副和Ⅻ舌下神经5对;③混合神经:包括Ⅴ三叉、Ⅶ面、Ⅸ舌咽、Ⅹ迷走神经4对。
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核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绝大多数是假单极神经元,在脑外集聚成感觉神经节,有三叉神经节(Ⅴ)、膝神经节(Ⅶ)、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Ⅸ、Ⅹ),其性质与脊神经节相同。由双极神经元胞体集聚形成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Ⅷ)是与平衡觉、听觉传入相关的神经节。
(一)嗅神经
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和鼻中隔上部黏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嗅神经,穿筛孔入颅,终于嗅球,传导嗅觉。
(二)视神经
视神经为传导视觉冲动的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由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聚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于垂体前方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外侧膝状体。
(三)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两种纤维合并成动眼神经后,自中脑腹侧脚间窝出脑,向前行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入眶,立即分成上、下两支。上支细小,支配上睑提肌和上直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下斜肌支分出一小支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睫状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
(四)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滑车神经核,自中脑的下丘下方出脑后,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走行,支配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下内侧,后进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等。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半月节)内。该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处,为硬脑膜所包裹。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基底部和脑桥臂交界处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的3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脑膜等,传导痛、温、触等多种感觉。
1.眼神经为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眶、眼球、泪腺、结膜、硬脑膜和部分鼻黏膜及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的皮肤。
2.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眼裂和口裂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黏膜。
3.下颌神经是3支中最粗大的1支,为混合性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细小,除发肌支支配咀嚼肌,还分出1支颊神经,分布于颊部皮肤及口腔侧壁黏膜。后干粗大,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的黏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等。其主要分支有:
(1)耳颞神经以两根起于后干,其间夹持脑膜中动脉,向后合成一干,经下颌颈内侧与颞浅血管伴行,穿过腮腺上行,分布于耳廓浅面和颞区皮肤及腮腺。
(2)舌神经在下颌支内侧下降,沿舌骨舌肌外侧,呈弓形越过下颌下腺上方,向前达口腔黏膜深面,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的黏膜。
(3)下牙槽神经在舌神经后方,沿翼内肌外侧下行,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支组成下牙丛,分支分布于下颌牙和牙龈。其终支自颏孔浅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黏膜。
(六)展神经
展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脑桥展神经核,自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前行至颞骨岩部尖端穿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
(七)面神经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3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节前纤维,起于脑桥上泌涎核,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黏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是较大的运动根,另一个是较小的混合根(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自脑桥延髓沟出脑,进入内耳门后两根合成一干,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再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内转折处形成膨大的膝神经节。)露牙时症状更为显著,健侧口角吊起,患侧正常沟纹变浅或消失,睑裂变大;闭眼时,健侧可闭眼,患侧不能闭眼左侧面神经麻痹
1.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向前上行进入鼓室,继而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并入舌神经。鼓索含两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2)岩大神经含副交感性的分泌纤维,自膝神经节处分出前行,穿破裂孔至颅底,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副交感纤维在节内换元后,支配泪腺、腭及鼻黏膜的腺体分泌。
2.在颅外的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由丛发分支在腮腺上缘、前缘和下缘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面部表情肌。
(1)颞支常为3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等。
(2)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3)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沿下颌下缘向前,支配下唇诸肌。
(5)颈支在颈阔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该肌。
(八)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即位听神经,由前庭神经核蜗神经组成,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
1.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其双极神经元的胞体在内耳道底聚集成前庭神经节,周围突穿内耳道底分布于内耳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穿内耳道、内耳门入颅,经脑桥延髓沟外侧端入脑,终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
2.蜗神经传导听觉。其双极神经元的胞体在内耳蜗轴内聚集成蜗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经脑桥延髓沟入脑,终于脑干的蜗神经核。
(九)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5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节前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控制腺体分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上部,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上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
舌咽神经的根丝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后,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同穿颈静脉孔出颅。在孔内神经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经节,出孔时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经节。舌咽神经出颅后先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继而弓形向前,经舌骨舌肌深面达舌根。其主要分支如下:
1.舌支为舌咽神经的终支,经舌骨舌肌深面分布于舌后1/3黏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
2.颈动脉窦支有1~2支,属感觉性,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沿颈内动脉下行,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分别感受血压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3.鼓室神经发自下神经节,进入鼓室,在鼓室内侧壁黏膜内与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形成鼓室丛,发数小支分布至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黏膜,传导感觉。鼓室神经的终支为岩小神经,含来自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纤维,出鼓室达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的内侧)换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支配其分泌。
(十)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为混合性伸进,是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副交感节前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在器官旁或器官内节换元后,节后纤维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内,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硬脑膜。
迷走神经根丝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后,经颈静脉孔出颅,在此处有膨大的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迷走神经干在颈部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行至颈根部。由此向下,左、右迷走神经的行程略有不同: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经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成许多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端又集中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向下集中延续为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其终支为腹腔支,参与构成腹腔丛。迷走神经沿途发出许多分支,其中较重要的分支有: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神经发自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内侧下行,在舌骨达角水平分成内、外两支。外支支配环甲肌;内支为感觉支,伴喉上动脉一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腔,分布于咽、会厌、舌根及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
(2)颈心支:有上、下两支,下行入胸腔与交感神经交织构成心丛。上支有一支称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3)耳支: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4)咽支:起自下神经节,与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咽支共同构成咽丛,分布于咽缩肌、软腭的肌肉及眼部黏膜。
2.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左、右侧喉返神经均由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后返回至颈部,但二者勾绕的结构各不相同。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并勾绕此动脉,上行返回至颈部。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处发出,并勾绕主动脉弓返回至颈部。在颈部,两侧的喉返神经均上行与气管食管间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终支称喉下神经,分数支分布于喉。其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喉返神经在行程中还发出心支、支气管支和食管支。分别参加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2)支气管支和食管支:是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一些小支,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和食管丛,自丛发细支至气管、主支气管、肺及食管。包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除支配平滑肌和腺体外,还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冲动。
3.腹部的分支
(1)胃前支和肝支为迷走神经前干的两个终支,胃前支沿胃小弯向右,沿途发出4~6个小支,分布于胃前壁。肝支有1~3条,参加构成肝丛,随肝固有动脉分布于肝、胆囊等处。
(2)胃后支和腹腔支为迷走神经后干的两个终支,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部走行,沿途发支至胃后壁,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壁。腹腔支向右行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伴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等分支分布于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十一)副神经
副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副神经核,在延髓侧面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绕颈内静脉行向外下方,经胸锁乳突肌深面继续向外下斜行进入斜方肌深面,分支支配此二肌。
(十二)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由舌下神经核发出后,自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管下方穿颏舌肌入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均含有运动(传出)和感觉(传入)2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内脏感觉神经将来自内脏、心血管等处的感觉冲动传入各级中枢,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一样,都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两者在功能上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但在形态结构和分布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将其主要差异归纳如下:
①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②功能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直接受意志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受意志控制。
③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低级中枢发出后直达骨骼肌,中途不交换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都要在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内脏神经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的低级中枢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为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
④分布形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则常攀附于脏器或血管的表面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发出分支至所支配的器官。
⑤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⑥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即躯体运动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分别称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交感神经
(1)中枢部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1胸节段~第3腰节段(T1~L3)的侧角内。其节前纤维即侧角细胞发出的轴突。
(2)周围部包括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
1)交感神经节:为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处。依其所在位置不同,可分为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
①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由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由此发出。同侧相邻椎旁神经节之间借节间支相连成链索状的交感干,故椎旁神经节又称交感干神经节。左、右交感干均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下端在尾骨前合为单个的尾节。椎旁神经节总数约有19~23对和尾部1个单节。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有3对,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胸部有10~12对,第1胸交感干神经节常与颈下神经节结合,称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腰部有4~5对,骶部有2~3对,尾部为1个单节(奇神经节)。
②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根部,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主要有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等。
腹腔神经节:1对,位于腹腔干根部的两旁。
主动脉肾神经节:1对,位于肾动脉根部。
肠系膜上神经节:1个,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
肠系膜下神经节:1个,位于肠系膜下动脉的根部。
2)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白交通支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因纤维有髓鞘,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灰交通支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的通路,存在于全部交感干神经节与全部脊神经之间。因纤维无髓鞘,呈灰色,故称灰交通支。
3)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自脊髓侧角发出,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后有3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交感干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③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后,至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也有3种去向:
①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竖毛机)等。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故脊神经分支内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②攀附于动脉形成神经丛(如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并随动脉及其分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发支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自椎前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主要是形成神经丛攀附动脉分布到腹腔、盆腔脏器。
4)交感神经的分布
交感神经的分布大致如下:自脊髓第1~5胸节段(T1~5)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及立毛肌;自脊髓第5~12胸节段(T5~12)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腹腔内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自脊髓上腰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2.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内的副交感核和脊髓的第2~4骶节段(S2~4)的副交感神经核。由副交感神经核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至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2)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及进出于节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根据副交感神经节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前者位于器官附近,后者位于器官壁内。其中,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体积较大,肉眼可见,如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除颅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的副交感神经节体积很小,肉眼难以辨别,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例如: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和子宫阴道丛内的器官旁神经节,以及位于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器官内节。
1)颅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行于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
①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中脑内的动眼神经副核发出,进入眶腔后在视神经外侧的睫状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穿入眼球壁,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②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脑桥内的上泌涎核发出,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至泪腺和鼻腔黏膜;另一部分节前纤维通过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③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延髓内的下泌涎核发出,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分布到腮腺。
④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延髓内的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分支到胸、腹腔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随即分布于胸、腹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除外)。
2)骶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由脊髓第2~4骶节段(S2~4)副交感神经核发出,随骶神经前根、前支出骶前孔至盆腔,然后离开骶神经前支,组成盆内脏神经,参加盆丛,随盆丛分支到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在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这些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1胸节段~第3腰节段(T1~L3)的侧角内;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第2~4骶节段(S2~4)的副交感神经核。
(2)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旁(椎旁神经节)和脊柱的前方(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近旁(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则较短。
(3)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还遍及全身的血管、腺体、立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4)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局限。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的。例如:当机体运动加强时,为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减弱,于是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等现象。这表明,此时机体的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当机体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加强,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因而可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消化活动增强等与上述相反的现象,这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人体各内脏器官除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还有感觉神经分布。内脏感觉神经通过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中枢。如同躯体感觉神经一样,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亦位于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内,而且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和盆内脏神经)分布;中枢突进入脊髓和脑干,分别止于脊髓后角和脑干内的孤束核。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借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一方面经过较复杂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至大脑皮质,产生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特殊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指的是嗅觉和味觉;而一般内脏感觉指的是除嗅觉和味觉外的全部心、血管、腺体和内脏的感觉。
1.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的主要区别
内脏感觉神经在形态结构上虽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但仍有不同之处。
(1)痛阈较高:由于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且多为细纤维,痛阈较高,故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在外科手术挤压、切割或灼烧内脏时,病人并不感觉疼痛。但在脏器进行比较强烈的活动时,则可产生内脏感觉,传递这些感觉的纤维,一般认为多与副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脑干。如胃的饥饿收缩引起的饥饿感,直肠、膀胱的充盈引起的膨胀感等。此外,在病理条件下或极强烈刺激下,也可产生痛觉,一般认为内脏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例如,内脏器官因过度膨胀而受到牵张,或平滑肌发生痉挛以及由于缺血而代谢产物积聚等,皆可因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内脏痛。但是,内脏痛觉纤维并不限于和交感神经伴行,部分盆腔脏器的痛觉冲动可通过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脊髓,而气管和食管的痛觉纤维可能经迷走神经传入脑干,心包、胆道和膈上、下面的胸腹膜壁层的痛觉可沿膈神经传入,其他部分的胸腹膜壁层的痛觉可沿胸神经和腰神经传入脊髓的相应节段。
(2)传导弥散、定位不准确: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的,比较模糊。例如,心脏的痛觉纤维伴随交感神经(主要是心中、心下神经)经第1~5胸神经进入脊髓,肾、输尿管及盆腔部分脏器的痛觉纤维也与交感神经伴行,主要伴随第11胸神经~第2腰神经进入脊髓。
2.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路径复杂,其确切通路迄今知之甚少。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目前对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已有一些初步了解,现简单介绍如下:
(1)一般内脏感觉传导通路:经脑神经节(膝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传导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止于孤束核。交换神经元后由孤束核发出纤维上行,可能位于脑桥结合臂两侧的臂旁核至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或下丘脑外侧区中继,然后再发纤维将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岛叶。经脊神经节传导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沿脊髓后角的内、外缘进入脊髓,止于位于中央管背外侧的后连合核。交换神经元后,由后连合核发出纤维经臂旁核中继,然后再发纤维将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
(2)内脏痛觉传导通路:一般认为有两条,一条是传导慢痛的,另一条是传导快痛的。传导慢痛的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进入脊髓后可能在固有束内上行,在脊髓和脑干网状结构内经过多次交换神经元,再经背侧丘脑的背内侧核交换神经元,而后上达大脑边缘叶皮质。传导快痛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伴随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各内脏器官,其中枢突入脊髓,在后角灰质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同侧和对侧与脊髓丘脑束伴行,上升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到达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大脑外侧沟上部皮质。也有人认为词条通路也行经脊髓后索,并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3)特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传导嗅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为位于鼻腔黏膜内的嗅细胞(双极神经元),其树突分布于嗅黏膜,轴突形成嗅丝,穿筛板的筛孔入颅,止于嗅球。由嗅球发出二级纤维组成嗅束,向后延为嗅三角,再经外侧嗅纹,将嗅觉冲动传至颞叶海马旁回的钩及附近的皮支。
传导味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面神经膝神经节和舌咽神经的下神经节内,它们的周围突分布于舌的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上端,以后的路径与一般内脏感觉者相似。
3.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牵涉性痛。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疾病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等。
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除一定区域感觉过敏外,还可伴有该区的骨骼肌反射性僵硬,血管运动、汗腺分泌障碍等症状,临床上将这些体征发生的部位称为海德带(HeadZone)。了解海德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关于牵涉痛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器官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并在脊髓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面,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既分支到躯体部,又分支到内脏器官(分支投射),并认为这是牵涉性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
文字:学习部
排版:卫田
感谢您对第一临床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