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老掉牙请您这样做

本组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刘蓉

核心提示

人们普遍认为人老了牙齿就会掉,俗称“老掉牙”,但是现在不少中青年就已经开始掉牙了。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其发生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口腔卫生不重视。口腔专家提醒,牙齿好比人体的“守门员”,保护牙齿是贯穿人们一生的大事,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牙疼……都是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牙齿?不同年龄段在护牙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和防护重点,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位口腔专家,请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给出一份“护牙指南”。

婴幼儿

乳牙也要认真刷

保护牙齿要从宝宝萌出第一颗牙开始。公琼虹说,在门诊经常遇到不少父母,觉得孩子乳牙迟早要被恒牙替换,对幼儿的乳牙清洁只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当乳牙发生蛀牙时,可进一步发展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引起颌骨骨髓炎,根尖周炎症可能会影响到根尖部发育中的恒牙牙胚,造成恒牙形态畸形。龋病严重时,可致乳牙过早脱落,造成恒牙排列紊乱,不仅影响美观,还为以后恒牙龋病发生埋下祸根。

公琼虹建议婴儿长出第一颗乳牙后的6个月内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最迟不超过12个月龄;第二次口腔检查则在1岁到3岁之间。另外,她还建议,如果孩子满3岁可以开始进行常规涂氟或是窝沟封闭。涂氟与窝沟封闭都在牙齿表面操作,不会伤害牙齿和口腔黏膜。

儿童期

护好“六龄齿”

儿童五六岁开始换牙,直到12岁左右,此时应该多吃些坚硬耐磨的食物,加强咀嚼功能训练,避免因咀嚼肌肉锻炼不充分所导致的颌面部发育不足。

儿童到了6周岁,在牙列的最后面(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萌出的牙,就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六龄齿是所有恒牙中萌出最早的,咬合面也是最大的,窝沟点隙复杂,很容易造成龋齿。六龄齿萌出时,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乳牙,而对它的龋坏置之不理,长时间可造成脱落或需拔除,成为永久性缺牙,影响颌骨的发育和引起邻牙的倾斜以及对颌牙的伸长造成咬合关系紊乱,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家长要重视孩子换牙期,坚持早晚刷牙,每3-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建议给孩子做“六龄齿”的窝沟封闭,减少龋齿的概率。

青少年

正畸矫治的“黄金期”

11-13岁,这时乳牙替换结束,恒牙列基本建立。恒牙初期是正畸矫治的“黄金期”。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畸形的高发时期,如牙齿不齐、牙齿缝隙大、龅牙(牙齿前突)、反颌(地包天)等,牙齿畸形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口腔正常功能,还影响孩子的容貌,甚至导致自卑心理。公琼虹强调,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期,此时恒牙大多已萌出,牙弓发育已基本完成,孩子颌面部发育仍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能够使牙齿移动及牙槽改建达到最佳水平。

中青年

定期洁牙预防牙周病

成年人的牙齿,经过20多年、30多年的漫长使用期,开始需要“检修”,半年至一年应洁牙一次。如果出现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牙龈退缩、咀嚼疼痛无力、牙齿移位或伸长、牙齿松动等情况,一定要去看牙医,及时治疗。

很多人认为洗牙后牙齿变松了,是破坏了牙齿。实际上,牙齿的松动是由于牙周炎导致牙槽骨的破坏引起的。有的人牙结石较多,塞满了牙间隙,让牙齿的松动不那么明显。洗牙后清除了牙石,牙缝变大,牙的松动也更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牙结石虽然对牙齿有暂时性的部分“固定”作用,但牙结石及其上的菌斑是引起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的主要原因。靠牙结石固定牙齿,无异于饮鸩止渴。随着牙槽骨的破坏,牙齿必然会越来越松,最后脱落。因此,定期洁牙对牙周病的防治是必须的。

陈宏柏提醒市民,牙菌斑和牙结石是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牙周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个阶段,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发展成牙周炎。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与正确的方法,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及使用牙线,每次刷牙时长至少要3分钟。另外,认真洁牙是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关键。

老年人

缺牙要及时补上

世界卫生组织有“”的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该有20颗功能正常、不松动、可咀嚼食物的牙齿。

有些老年人存在一个误区,牙齿掉了不是立即修复,想等牙齿掉光了再做一副整体假牙,认为简单又方便。其实不然,老年人牙齿掉得多,咀嚼效率降低,增加肠胃负担,饮食结构不全,导致营养不良。且牙齿缺失越多、时间越久,修复时间越长、花费越高、效果越差。

厦医院口腔修复一科副主任医师杨常委强调,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缺牙,都应在3个月左右修复好。因为长期缺牙会导致缺失牙两侧的牙齿出现倾斜、移位,对牙伸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该侧牙失去功能,牙周病、龋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tnwah.com/ystl/22780.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